台灣的鳥類繫放始於1964年,從開始至1971年這個時期的計畫名稱為「遷移性動物病理調查(MAPS)」,此研究是由美國陸軍發起支援的計畫,而台灣地區是由東海大學執行,主要目的在於研究遷移鳥類攜帶傳染性疾病寄生蟲的可能性,並做鳥類遷移及所攜帶的寄生蟲調查。
台灣鳥類繫放的第二個時期是從1986年至1991年,當時的計畫名稱為「東亞國際繫放先驅計畫」,此研究是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提供經費,由台北市野鳥學會執行,後因中華鳥會在1989年成立繫放中心統籌全省繫放工作事宜,此計畫也轉由中華鳥會執行。此研究是希望建立完整且可信度高的候鳥遷移調查記錄,以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礎;與其他國家交換研究成果,俾對全世界的鳥類生態研究有所貢獻。
1991年至1995年為台灣鳥類繫放的第三個時期,此時期的重點改放在台灣本土的鳥類上,而計畫名稱為「台灣地區鳥類繫放計畫」,亦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提供經費,由中華鳥會執行,此計畫針對本土性鳥類及陸候鳥的生物測量值、活動範圍及遷移狀況等資料的收集和探討;涉禽方面則把重點放在換羽模式及活動領域等課題之研究。1995年因經費及繫放系統待整合等種種因素,中華鳥會繫放中心暫時關閉,但部份地方鳥會之繫放作業仍持續進行。
2001年中華鳥會遭遇納莉颱風侵襲,造成部分鳥類繫放資料的損失,幸台北鳥會、高雄鳥會及東海大學台灣水鳥研究群的協助,才得以保全這些重要的繫放資料。繫放中心停擺期間,繫放資料的散置、繫放人員的流失以及台灣鳥類繫放研究的停滯,實是台灣鳥類研究領域的重大損失。
直至2005年12月,繫放中心在獲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委託與各鳥會的支持下重新成立,並將這個時期的計畫名稱訂為「建立台灣鳥類繫放中心」,希望訂定各項管理辦法,以管理全省鳥類繫放之相關業務。經初步聯繫、列冊計算各地方鳥會及各相關單位的繫放人員,目前仍有「現有繫放員」54名。並持續收集、整理早期繫放之原始資料。協助辦理國內鳥類繫放人員訓練及技術交流。另外,將管理並彙整各地方鳥會之繫放計畫。 |